重磅消息不断!中国股票,大利好

当地时间10月3日,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再次呼吁采取更激进的降息路径,但同时强调自己与其他决策官员的分歧“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大”。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正在重估中国资产。据摩根士丹利此前在美国进行的调研显示,超过90%的参与投资者计划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敞口,这一比例为2021年以来的新高。。

01.美联储大消息不断!

受美国政府停摆影响,美国9月非农就业报告未能如期公布。华尔街担忧,如果关键经济数据长时间缺失或将给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增添不确定性。

据最新消息,当地时间10月3日,美国参议院就民主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进行投票,最终以46票赞成、52票反对的结果,再次未能推动该法案落地。随后,共和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也未能获得足够票数通过,联邦政府将继续“停摆”。

此外,多位美联储官员密集发声释放重磅信号。

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在当地时间10月3日的采访中继续淡化关税推高通胀的风险。2025年票委、美国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表示,芝加哥联储估计9月失业率应为4.3%,劳动力市场仍然稳定,对“前置性”降息持谨慎态度。美联储副主席杰斐逊则警告称,美联储正面临劳动力市场降温与通胀压力抬头的双重挑战,货币政策前景复杂。

据CME“美联储观察”,截至北京时间10月4日06:30,美联储10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5.4%,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4.6%;美联储12月维持利率不变概率为0.6%,累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15.4%,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84.0%。

美国波士顿联储主席苏珊·柯林斯当地时间周二表示,她对货币政策的展望与央行最新预估中显示的渐进式宽松路径一致。她认为大幅降息存在风险。作为今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票委,柯林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避免快速降息的原因在于通胀构成的持续威胁,即使在就业市场出现疲软迹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02.外资果然爆买

美国银行援引EPFR数据称,全球股市上周净流入260亿美元。科技股流入9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债券流入199亿美元,现金流入208亿美元。美国国债流出75亿美元,为历史第六大流出。黄金流入59亿美元,加密货币流入29亿美元。新兴市场股票流入84亿美元,连续第七周流入。

新兴市场股票获流入与该市场持续表现强势相关。

据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报告,今年9月份,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自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最高,主要得益于被动型基金52亿美元的流入,主动型基金则小幅流出6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Chloe Liu等人在报告中表示,继7月中旬以来美国基金大举流入中国股市之后,9月欧盟被动型基金也开始追赶。截至9月30日,年内外资被动型基金累计流入180亿美元,已超去年70亿美元的水平。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正在重估中国资产。据摩根士丹利此前在美国进行的调研显示,超过90%的参与投资者计划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敞口,这一比例为2021年以来的新高。

浦银国际认为,在年内美联储将进一步降息的情况下,流动性将维持宽松;企业盈利有望进入回升通道,成为下阶段行情的主要驱动力。

浦银国际进一步指出,目前,主要中国股指的估值均修复至过去五年均值正一倍标准差左右,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可能有限,盈利有望成为下阶段行情的主要驱动力。中期业绩期后MSCI中国指数和恒指今明年的盈利预期在受到明显下调后有所企稳,而A股的盈利预期则基本企稳,反映出前期盈利的下调已基本计入内外部挑战的负面影响。

根据彭博,主要中国股指明年的盈利增速将达到双位数。

03.外资扎堆调研这些股

在科技股火爆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大举到访的科技股。据统计,有23家公司9月份吸引了10家及以上外资机构“登门拜访”。

在此次“外资扎堆调研榜”中,汇川技术以176家海外机构(包括164家海外机构和12家QFII)调研的数据独占鳌头,成为外资关注的绝对焦点。埃斯顿和深南电路分别以58家、54家外资机构调研量紧随其后,奥普特、思特威等企业也位列外资密切关注名单之中。

高研发投入成为吸引外资的共同标签。奥比中光以36.2%的研发投入占比位居榜首,东芯股份达33.3%,石基信息、安集科技、固高科技等企业研发占比均超20%。

从市值角度来看,榜单中15家企业市值超过300亿元,汇川技术以2263亿元市值领跑,澜起科技(1773亿元)、深南电路(1444亿元)、沪电股份(1414亿元)及华润微(737亿元)等构成科技蓝筹的重要力量。外资并非“泛泛抄底”,而是精准聚焦“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赛道,如工业自动化龙头汇川技术、半导体设备厂商微导纳米、PCB龙头深南电路等,均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

从股价表现来看,9月榜单公司平均涨幅接近12%,跑赢沪深300指数近9个百分点,晶盛机电更以50.8%的涨幅成为“科技黑马”。

值得一提的是,估值逻辑也在悄然重塑。业内专家指出,外资对硬科技更倾向采用市销率叠加技术领先度的估值模型,而非传统的PEG。从这一点来看,当前硬科技板块的估值或许仍有重塑机会。

– End –